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参会心得

“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华文教育事业
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参会心得

 

        2017岁末,隆冬的北京,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华文教育界代表,共同出席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作为一名华文教育的后辈,非常幸运能够代表咱们巴伐利亚中文中心学校共同参与其中。
        坦白讲,这之前,我把“教中文”定位为自己工作中的一项,与众多每天要处理的工作一样,我会提前认真准备,争取每次能把课上得精彩,也仅此而已。但透过这次盛会,使我有机会能够转换一种视野,看到背后祖国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大力支持;看到世界上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会有一群人默默奉献在华文教育事业上;看到在过去的这许多年里,因为这群人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让我对咱们学校那些在“海外华文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多年的前辈们,更多一份敬重和钦佩。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开幕式上总结了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以来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介绍了未来三年国务院侨办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其中重点指出了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四大特征:

        "一是中文推广的重要意义不断彰显、华文教育发展前景更加光明。报告指出,十九大之后,中国进入了强国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二是海外华社发生结构性变化,华文教育需求更为广泛。报告显示,目前华裔新生代数量约2000万,他们及其家长更加重视学习中文。而随着中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华侨华人及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双语人才。此外,广大侨胞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学习和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华文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
        三是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华文教育方式深刻变革。报告指出,当下,教育正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我们必须创新华文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互联网+”,解决华校数量有限、教学资源不足、合格教师匮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困难。否则,华文教育可能会遭遇新的、更大的挑战,陷入新一轮发展困境。
        四是海外中文教育市场更加多元、传统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竞争。报告指出,目前,海外中文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华文学校、孔子学院、主流学校、商业培训机构“四驾马车”格局,这意味着华文教育和华文学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谋求创新发展。
"(粗体部分摘引自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主题报告)

        我想结合未来华文教育发展具的四大特征,谈谈自己作为一线教师的一些启发和感受。

1、  与学生一起制定合理的中文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不该局限于课本或学年教学计划,也不该拘泥于某种形式。在这次的研讨会环节中,有老师提出了关于“文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正好可以在“设定合理目标”中加以说明:
        对于低龄孩子而言,文字是文化的依托,只有在学好汉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但是进入高年级之后,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因为每课大量生字词学习索然无味,遗忘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学习的进度,使中文学习一下子陷入瓶颈,无法继续提升。这时文化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合理目标必将包括“合理的文化学习目标”,因为没有文化底蕴依托的中文学习是枯燥痛苦的。因此在教材教学同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拓宽学习的文化广度和深度将有利于高年级学生的中文学习。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寻根夏令营”这样的优质活动,将十分有利于“祖国认同情感”的建立。

2、  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由第一点体会延伸而来,中国暨南大学编纂的《中文》教材,被全世界多国华人作为中文教学的统一教学用书。但我们必须明了,各国华人在学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中文学习的传统和氛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实现教材的本土化和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成为各国华文教师的重要议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起包括广大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习总书记还特别指出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认为,海外华文教育除了传播中文知识外,另一个更重要的使命便是维系住海外华人儿女的中华情感。
        由此,在教学中加入祖国热点信息,使中文学习不脱离实际;请课堂之外的行业专家(中文母语者,可以是学生家长等)讲述所在行业中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贡献;邀约从事跨文化交流领域人士讲解中德合作的案例等,都可以从很多方面提升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源动力。

3、  工作方式和授课方式的转变
        2014年国侨办提出,海外华文教育要朝着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本届大会仍将“三化”发展作为重要议题和发展方向加以具体说明和阐述。如今,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必然带来华文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也是推动“三化”建设进程中,一线教师们感受最直接的环节。
        如今的课堂,早已经打破了“三尺讲台”的局限,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华文教育”实现信息共享、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等都会逐渐标准完善。在学校内部,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搭建示范课和考试资料库等共享资源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国侨办下发的共享资料,如华文教学机顶盒,“一带一路”知识读本等。

4、  加强校际合作,将中文课纳入当地教学体系不是梦
        特朗普外孙女唱中文歌、索罗斯女儿背唐诗……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似乎“中文热潮”一下子真的到来了。其实在中文教学真正实现“正规化”的目标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华侨人数相对比较少的德国。自2013年起,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同意为巴伐利亚中文中心学校学生或是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学生单独开设中文学习班。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就可以将中文作为德国文理中学毕业口试科目,这无疑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和欣喜。
        在此次开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了荷兰当地在中文教育纳入本土教学体系中的一些举措,我觉得也可以是一种借鉴:荷兰目前实现了中文纳入本土教育体系,同时中文学校的老师,如果完成孔子学院的在职进修课程,将取得在荷兰本地学校教授中文的资质。当然,这需要荷兰教育部对孔子学院的培训体系和内容进行官方认证,这前期的沟通协调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荷兰的经验,至少在另一个层面上,让在德华文教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和努力的方向。

        这次的会议,让我不仅感受到国侨办和各地级侨办对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和热切关注,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不是自己在孤军奋战!那么加强国际和校际间的沟通合作,在这个信息时代也显得尤其重要。相互间的探讨学习一定也会让我们在华文教育上走的更稳,看得更远。
        调查显示,分布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逾6000万华人华侨,其中百分之七十接受过海外中文学校的教育。所以无论如何变迁,这里都是中华儿女会守护的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不计付出、砥砺前行,用心、用情、用力投入的毕生事业。再次向多年坚守一线的前辈们致敬,并对我校本届被评为海外优秀华文教师的四位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

2018年1月10日
杨美婷